首页 赌飞艇追定一个码介绍 产品展示 新闻动态
他以文人的方式从政,在抗战中作出哪些贡献?请记住朱家骅的名字
发布日期:2025-01-25 14:24    点击次数:166

浙江省吴兴县地处太湖流域,经济富庶,人才辈出,近代名人便有蔡元培、陈其美、张静江、陈果夫、陈立夫等。朱家骅这个民国史上颇为重要的人物,便出生在吴兴县小港里鹤和镇的一个商人兼地主家庭。

朱家骅11岁丧父,12岁丧母,由长兄朱祥生抚养长大。朱祥生先是经营丝业,后又在张静江的两浙盐务公司当账房。朱家骅6岁入私塾,正由于兄长与张静江的关系,得以12岁进入张静江的兄长创办的新式学校南浔正蒙学堂读书。在此期间,他认识了年长自己十几岁的张静江。在他的成长过程中,张静江给予他极大的影响和帮助。

当时清朝腐败,外侮频仍,革命思潮弥漫全国。朱家骅受革命思潮影响,从小关心国事,14岁时便私自剪去辫子,被视为小革命党。15岁时转入南浔公学,1908年秋考入上海同济德文医学堂。适逢张静江正在上海,两个人经常往来,张静江对他这个小同乡给予了多方面的照顾。

1911年春天,朱家骅听了同盟会领袖宋教仁、于右任等人的讲演,深受鼓舞,和同学发起组织了“中国敢死团”,并在《民主报》刊登启示,应征者达千人。最后入团者500多人,有学生、军警和官员,推举18岁的朱家骅为敢死团团长。该团公开宗旨是:“联络敢死同志为国家后盾,战事起后,立即召集训练行军法则,备赴战地。”实则为抵御外侮、共抗强权,是反清革命组织。

展开剩余93%

武昌起义爆发后,“中国敢死团”决定在上海举行起义,推举朱家骅为敢死团驻武汉代表,并派20人与他同赴武汉。朱家骅将长兄祥生交托他收取的交通银行股息及红利360多两白银作为诸人旅费,与20人一起在虹口秘密登船,抵达汉口。朱家骅与周宗琦等4名学子在武昌都督府见到居正、吴兆麟,要求参加革命军,但未能如愿。于是在汉口战地及伤兵医院服务了三个月。

留在上海的敢死团成员,在陈英士率领的上海起义中,与上海商团、义军一起攻打制造局,前赴后继,英勇杀敌,对上海光复做出来贡献。

当时,张静江、戴季陶、陈其美等人均在上海奔走革命,朱家骅因此得到诸人的赏识,戴季陶称其“素有大志,少年可为”。

1912年朱家骅加入了国民党。在同济毕业后,1914年初,在张静江的推荐与资助下,朱家骅自费留学德国,研究地质。适逢张静江赴法国游历,两人结伴西行。到达柏林后,朱家骅去学校报到,张静江则西去巴黎,经营张家在巴黎的商业事务。

朱家骅先到鲁尔矿区实习半年,于10月进入柏林矿科大学学习。时值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,德国学生多已从军,全班只剩下三个学生,已无法继续求学。1916年12月15日,朱家骅离开柏林,取道丹麦、瑞典、芬兰、俄国,回到上海。

回国后,朱家骅在蔡元培初任校长的北京大学任教,是北大最早的第二外语德语教授,也是中国第一代德语教授。当时北大总共有28位教授,朱家骅年仅24岁,被称为北大最年轻的教授。

1918年,朱家骅在蔡元培的帮助下考取教育部公费留学生,先赴瑞士,先后就读于伯尔尼大学和苏黎世大学。后转入德国柏林大学,攻读地质学,于1922年获德国柏林大学博士学位,留德国进行研究工作。此间,朱家骅结识了一批旅欧华人,如顾维钧、徐志摩、梁启超、张君劢、徐悲鸿、李四光等,对朱家骅以后的政治生涯颇有影响。

1924年,朱家骅回到北京,在北京大学任地质系教授兼德文系主任。北大执教期间,朱家骅因愤恨外侮侵凌,军阀祸国,在教学之余,参加了李大钊领导的学生运动。1925年五卅运动爆发后,朱家骅指挥北京学生全体罢课,示威游行,声援上海学生的爱国运动。

10月26日,朱家骅领导北京学生数千人在天安门举行关税自主大会,要求取消不平等条约。11月28日,朱家骅和顾孟余等指挥工人、学生举行反对段祺瑞政府的国民革命大示威运动,即著名的“首都革命”。

上海《民国日报》以《北京之国民大会》为题,详细报道了这次示威的情况:“其主要领导人是北京大学教授朱家骅。参加者除了学生之外,还有‘工人车夫苦力’等。下午1时北京学生、工人、市民约5万人在神武门举行国民大会,大会主席朱家骅报告大会宗旨‘在推翻军阀卵翼下之卖国政府’。会后群众即整队出发赴执政府,迫段祺瑞下野……”

随后,朱家骅又参与组织和指挥了1926年1月和3月的天安门国民大会,为此得罪北洋政府,遭到通缉,不得不潜出北京,回到浙江原籍躲避风头。

此时张静江、戴季陶均在广东参与北伐工作,而戴季陶因身体虚弱,正好回吴兴休养。朱、戴原本是同乡,通过张静江的关系,两人熟识起来而且接触很多。戴季陶认为朱家骅年轻有为,有胆有识,遂锐意栽培,便介绍朱家骅南下广东,先在石井兵工厂当秘书,又助钮永建、叶楚伧创办孙中山提出设立的全国最高学术研究机关“中央学术院”(中研院前身)。此间,朱家骅由于性格耿直,且自恃才高,不意冲撞了蒋介石,一度被蒋介石撤职扣押。后经戴季陶和周柏年说情才得以获释。随后,朱家骅转到国立广东大学任矿物地质学教授兼系主任。

1926年10月,广东国民政府为纪念孙中山,将广东大学改组为中山大学,该校原由省立高等师范等几个专科以上学校拼凑而成,其中还包括私立医学校。这些学校分散在全省各地,各自为政,犹如一盘散沙。戴季陶曾说:“中山大学法科不守法,医科不学医。”广东国民政府任命戴季陶为中山大学校长和委员长,顾孟余为副委员长,徐谦、丁惟汾、朱家骅为委员,开始整顿工作。时值北伐正在进行,徐谦、丁惟汾、顾孟余随军北上,不久戴季陶也离开先去庐山后去日本,整顿工作全部落到朱家骅身上。

朱家骅接此重任,便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整顿校务。他将全体学生重新考试分级,淘汰了200多人,将教职员400余人全体解聘,重聘70多人,其余聘请名教授,其中包括鲁迅、傅斯年、何思源、顾颉刚、杨振声、许德珩等人。经过四个半月的整顿,中山大学面貌焕然一新,秩序井然,于1927年3月1日正式上课。

朱家骅牛刀小试,便表现出不凡的魄力与才华,令戴季陶十分高兴。戴季陶曾公开说:“中国只有一个半人才。”半个指的是易培基,一个便是朱家骅。这为朱家骅日后跻身政坛,飞黄腾达奠定了基础。戴季陶为蒋介石身边的红人,得到戴季陶的赏识,便等于拿到了仕途通达的通行证。时值大革命运动迅猛发展,但国共合作已现裂痕,思想斗争、政治分歧日趋激烈。而张静江、戴季陶都与蒋介石有着非同一般的关系,朱家骅由于接近戴季陶与张静江,受其影响,思想开始急剧右转。

1927年4月,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,李济深、钱大钧、朱家骅等人遥相呼应,在广东也组织“清党”,制造了广东地区四一五反革命事件,捣毁关闭工会、学校等机关200多个,逮捕和杀害共产党员和工人积极分子2000余人。

“清党”后,广东省政府改组,在戴季陶的举荐下,朱家骅升任省党部常务主席、省府委员、广东政治分会委员、民政厅长、教育厅长兼中山大学副校长。由此,朱家骅以学者身份登上了政治舞台。

执掌广东民政后,朱家骅始觉不像整顿一个中山大学那么简单。广东政情十分复杂,政治措施掣肘颇多,而朱家骅作为一介书生,在广东政界亦无根基,因此深感势单力薄。后将此情况说与张静江后,经张静江相助,于1927年11月调浙江省任民政厅长。但广东各职仍兼任长达三年之久。

11月22日,朱家骅在上海晋谒了蒋介石,蒋介石关心家乡的建设,也劝他“到浙江接事”。从此,朱家骅开始了与蒋介石的直接往来。

朱家骅接任浙江省民政厅长时,何应钦正在浙江省主席的位子上,但何应钦远在南京忙于军务,由军事厅厅长蒋伯诚代行主席职务,这为朱家骅提供了很多方便,民政大权由其全盘掌控。加上张静江一开始就表示了从中央方面给予权力支持,并授意朱家骅在政治上大刀阔斧,将从民初至军阀混争时期留下的政治人物全部清除,自县长以迄县政干部尤其是作为政治工具的警察官员,全部起用新人,以便全盘掌控。张静江对浙江地盘十分重视,1928年底又亲任浙江省主席,为朱家骅的工作带来诸多便利。

朱家骅是受过系统教育的洋博士,平时待人接物态度谦和恭敬,特别是对于有声望的社会名流,更是虚怀相处,在当时很受欢迎,使他的“推行新政”整顿吏治得以顺利进行。他一方面在朋友和同学中物色政治助手,因人授事,量才适用,为此特地组织“北大同学会”,以联络北大校友,扩充实力。另一方面推举省里有社会影响的头面人物,或有学术地位的权威人士充任民政厅高级名誉顾问,以树立自己尊贤敬老的形象。

将旧官场上官员全部从民政厅撤换之后,朱家骅开始了第二步的行动:进行县长考试。他在1928年至1930年的任期内,先后三次举办县长考试,选拔人才。考试标准相当苛刻,除“才学”外,还重视“仪表”和“辩鉴”。“仪表”和“辩鉴”只有通过面试和口试才能考核,而最后录取与否,起决定作用的也在于面试与口试。考生笔试及格后参加面试和口试,面试和口试同时进行,朱家骅亲自把关,以考察对方“容貌”和“口才”。

尽管考试标准苛刻,但报考者条件相当宽泛,只要有一定的学历和行政经验,老中青皆可报考。每届投考者千余人,录取者不过二三十人,其中30岁左右者居多。三次县长考试,共录取60余名。朱家骅的用意在于多中取才,沙里淘金。到朱家骅离任,浙江70余县大多换上了这批“新人”,县政权力全部集中于民政厅了。

同时,朱家骅任内还办了两所学校:浙江省地方自治专修学校和浙江省警官学校,朱本人兼任两校校长。两校均办了三期,自治学校培养毕业生五六百人,均充任区长或自治指导员;警官学校为整顿和掌握全省警察实力而设,其毕业生均以县警察局长、分局长和警佐任用。两年后,朱家骅通过这两所学校培植的党羽已经遍布全省。

此外,朱家骅还组织新政考察团去河南、山西考察,回来后仿效山西做法实行“村里制”,并写成《御村制》加以说明。由于浙江地少人多,朱家骅还组织往东北移民。但由于大多数被移民者难以适应东北气候,不久便纷纷逃了回来,移民之事最后不了了之。同时通令各县积谷备荒,兴办团练、普及卫生、禁止溺婴、整饬吏治等所谓“新政”,但由于积弊难除,且实施浮躁,短期内难见明显效果。

1929年3月,朱家骅出席了国民党“三大”,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和中央政治会议委员,一跃而成为国民党中央大员,从此开始参与国民党统治的中枢活动。然而,就在朱家骅春风得意踌躇满志的时候,不意中遭致重创。

1930年浙江省全国代表大会选举时,朱家骅操纵亲信,使其亲信占据候选人名额2/3,引起CC的强烈不满,在权力争斗中被CC打败。对朱家骅来说,更为失败的是与他的老靠山张静江发生了冲突。当他在浙江各地遍布党羽,声名日盛的时候,对张静江来说已经产生了“功高震主”之嫌。在此次选举浙江省党部委员时,朱家骅又拒绝接受张交代的部分候选人,令张大发雷霆,指责朱家骅“得意忘形”、“忘恩负义”。

两人分别向戴季陶诉苦,戴季陶和居正从中调解无果。朱家骅离开浙江,于1930年9月辞去在浙江的全部职务,前往广东接任戴季陶转让给他的中山大学校长一职。

朱家骅遭此顿挫,好不沮丧,在中山大学任职不久,1930年11月,南京中央大学校长张乃燕去职,在戴季陶的协调运作下,朱家骅调任中央大学校长。来到南京,朱家骅重振精神,决心在政治上东山再起。主持校政后,他首先提出在学校进行政治训练的方案,提议实施军训,设训育员以限制和监视进步师生的言行。此举经第一团传到蒋介石那里,蒋对此十分满意。

朱家骅又在题为“中国大学教育的现状及应行注意各点”的报告中,指责现行大学之缺点,阐明了对大学教育改革的观点,颇得各方赞誉。

朱家骅调任中央大学校长后,和戴季陶的关系更加密切,戴是蒋介石的政治灵魂,经常不离蒋左右,为其出谋划策。经戴季陶在蒋介石面前多次介绍,蒋介石对朱家骅越来越重视,朱的政治地位也日益提高,此后一直被委以重任,戴、朱一派势力,曾一度与CC系并驾齐驱,成为蒋介石的得力助手。

蒋介石为了军事需要,长期从国外聘请军事顾问。朱家骅通过他在德国的关系,为蒋介石聘请了多位德国军事顾问。早在1927年张静江拟请德国专家设计一个大兵工厂,朱家骅便从德国请来鲍桦尔上校。鲍桦尔带着《中国陆军计划书》来到上海,由朱家骅陪同去见蒋介石,并任翻译。蒋介石聘鲍桦尔为军事顾问。

1929年鲍桦尔逝世后,朱家骅又从德国请来西战场作战局长佛采尔将军,并陪他达到江西内战前线见蒋介石,随即被蒋介石聘为军事顾问,协助“剿共”。后来德国前国防部长塞克特将军退休,朱家骅奉蒋介石之命,终于聘请塞克特来中国担任德国军事顾问团总顾问。德国军事顾问团在中国长达10年之久,对蒋介石的“军事建设”起到重要作用,朱家骅在其中参与谋划,进一步赢得蒋介石的信任。

1936年冬,朱家骅被调任浙江省政府主席兼民政厅长。浙江乃蒋介石的老家,蒋介石一向十分重视对这块地盘的建设与经营,能够调任朱家骅主政浙江,足见蒋介石对朱家骅的信任。朱家骅1930年从浙江民政厅长的位子上出走广东,正在踌躇满志之时,心中自是耿耿于怀。如今“卷土重来”,却是一跃而为省政府主席,但此时浙江现状却不容乐观,不仅财政困难,而且债台高筑。在此情况下,朱家骅没有立即召回当年原班人马充实实力,而是事必躬亲,竭力整顿,终使财政状况好转。

然而,就在朱家骅召回从前在浙江的老班底,将衙门架子搭好,正想大有作为的时候,1937年7月,卢沟桥的炮声震动了全国,在举国上下一致要求抗日的呼声下,蒋介石不得不做军事上的部署,朱家骅也只好采取应变措施。

八一三淞沪会战爆发后,朱家骅经济上支援上海抗日前线,拨款成立了24个伤兵医院。但战火很快烧到浙江,而杭州既是战略据点,又是上海后方的军政和民间交通通道。为了以江水拦截日军,杭州守军奉命掘毁钱塘江堤。决堤之后,浙江的杭州、嘉兴、湖州,江苏的苏州、常州、镇江、松江、太仓一带,都将立刻被江水淹没。朱家骅闻讯万分惊异,立刻下令停止决堤,同时致电蒋介石,恳请严令制止决堤。蒋介石经过一番权衡之后,批准了朱家骅的请求。朱家骅此举保住了两省八县市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。

11月14日,国民党军队撤出了嘉兴,杭州一片混乱,中央、中国、交通、农民四银行职员扔下三四百万银元无人照管,全部逃命而去。朱家骅闻讯大怒,严令四银行人员返回杭州料理撤退,随即为四银行撤退准备了交通工具,并派警察护送,使四银行储备完整无缺地撤出杭州。

11月20日,军政部派员运来两吨炸药,命令炸毁钱塘江大桥。钱塘江大桥是疏散物资与人员的主要通道,一旦炸毁,尚未撤出的物姿和人民生命财产将遭受严重损失,朱家骅对来人说:

“这座桥在建造的时候,早已准备了安装炸药的地方,随时可以炸毁。现在这是疏散物资与人员的主要通道,无论如何不能马上破坏,一切责任由我主席担当。”

他同时电告上级部门,要求延缓炸桥。结果,在11月23日军民撤退完毕才炸桥,几天时间多运出许多物资和民众、伤兵。

令朱家骅更难以抵制的是,国民党实行的“焦土抗战”政策。在日军占领杭州前夕,国民党准备焚毁杭州。为此,朱家骅强烈反对和抗争,他不止一次地对部下说:“外面焦土抗战的风气很盛,一旦杭州撤退时,你们一定要防止。”

11月下旬,杭州绅士金润泉等人向朱家骅报告,说已有人在杭州街上划下区域记号,贴上标签,准备了火油木材等纵火材料,准备火烧杭州。朱家骅立刻布置人手到市区查明,在别动队划定的区域,把准备好的煤油木材等纵火材料贴上标签,严密严控。一旦别动队准备动手,便立刻以省主席和保安司令的身份严加制止。在朱家骅的强烈反对和抗议下,别动队最终没有动手放火,杭州城最终得以完整保留下来。

然而,朱家骅作为文人主政,在战乱之际确实显得守土无方,束手无策。日军尚未攻占杭州,省市所属各机关要员便纷纷放弃职守,以保全身家为计,省会警察局长甚至主张全市所有机关撤岗。有人为保全身家甚至与上海汉奸联络,进行投敌活动,浙江政局一片混乱。蒋介石认为此时应该起用军人主政,于是改组了浙江省政府,派黄绍竑前往浙江接替朱家骅的省主席职务。

卸任前,浙江省府各委员、厅长做出决议:送朱家骅5万元政费。说是历届主席离任都是如此,被朱家骅拒绝。作为文人高官,朱家骅对战乱无能为力,但对保全自己名声却是尤为重视,值此国难当头,公开收取5万元“卸任费”,岂不贻笑天下。

朱家骅卸任浙江省主席后,先去武汉,后去重庆,在戴季陶的帮助下,很快重新得到蒋介石的重用。从1937年到1944年,他在国民党中的影响和地位稳步攀升,并很快在国民党中央党部打开局面。1938年8月,朱家骅先是被任命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参事室主任,4月改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秘书长,兼党务委员会主任委员,并按中常委决定,兼中央调查统计局局长。7月成立三青团,被任命为干事会常务干事,不久兼代中央团部书记长并主持中央训练团党政训练班三期。

1939年12月,朱家骅转任国民党中央组织部长,主管国民党党务。

组织部是国民党的要害部门之一,国民党各省市党部负责人都是由中央组织部提名,经蒋介石批准,再由中央常委会通过后任命的。本来党务工作一直由陈果夫、陈立夫兄弟把持,二陈利用CC系势力,协助蒋介石指挥党务、特务系统,控制宣传、文教、经济等部门,深得蒋介石信任。但戴季陶、于右任等国民党元老对二陈长期把持中组部早有不满,朱家骅就任中央秘书长、中统局长、中央组织部长后,得到戴、于大力支持,上任伊始,便抓紧机会,培植个人势力,建立自己的独立体系,并排挤打击CC系,企图取而代之。

为了扩充实力,朱家骅认为国民党在知识分子方面基础不够雄厚,决心把党务打进学校等知识分子集中的地方,于是在普通党务处成立了党务科,在各大学设立国民党党部,先后发展了一批大学教授和学术界人士入党。蔡元培逝世后,朱家骅接任中央研究院院长,把整个北大系势力全部包揽过来,所以国民党认为,朱家骅任组织部长时期是“学人报国的最盛时代”。

另一方面,朱家骅用举办训练班的办法,搜罗人才,培植亲信,仅1942年朱家骅就举办了三期党务讲习班,八期战地党务干部训练班,还选调各大学高年级女生举办“女子夏令讲习所”,从中发现人才,培养骨干。通过这些活动,大大扩展了朱家骅的个人势力。同时,朱家骅大力争取国民党内各派系力量,把丁惟汾的人,改组派的人都拉拢到自己一边,甚至不得志的CC老将吴开先也进了朱家骅的圈子,使二陈一生心血所经营的CC系,受到朱家骅的严重威胁。

到1944年,以朱家骅、戴季陶为首的派系力量,已足以与二陈的CC系相抗衡,因而被称作“新CC系”,深得蒋介石器重。同时也引起二陈妒意与不满,两派之间钩心斗角,矛盾日益加深。陈果夫曾满腹牢骚地说:“朱骝先太不像话,怎么单对我们的人开刀。而我们的人中也有些失节之徒跑到朱家,真是人心大变。”

1944年5月,国民党在重庆召开第五届中央执行委员会第十二次全体会议,而此前几个月,朱家骅要把下级党部的选举制度恢复起来,引起党内部分人士不满。老CC系趁机挑拨是非,排挤朱家骅。在此次会议上,朱家骅把组织部长一职还给陈立夫,陈立夫则把教育部长一职让给朱家骅。11月,朱家骅再任行政院教育部长。

作为一个拥有博士头衔的政治风云人物,在朱家骅的政治生涯中,从事文教活动最多,时间也最久。朱家骅有一个信条,就是:“我们教书的今天参加中枢政治,至少要为文教方面做点事。”

1931年12月底,朱家骅被任命为国民政府教育部长。第二年他便创办了国立编译馆,组织人才翻译外国名著,以使国人了解西方文化。并于1933年1月底,在行政院会议上提议设立国立中央图书馆,决定首先选印《四库全书》中的无刊本等部分,交商务印书馆办理。2月又提议设立国立中央博物院。

对于教育制度的改革,朱家骅认为,高等教育“应求充实,勿事铺张,必须提高研究学术之程度,并注意于实用人才之培养”。中等教育“应切合社会需要,救济国民生计”。同时,“对于成年文盲之允斥,须力谋扫除”。

他提倡学术自由,提携年轻后进。为促进中国教育制度的现代化,朱家骅制定并颁布了一系列教育法规和章程。制订了《中学法》、《小学法》和职业教育、师范教育法规,制定了中小学课程标准。为扫除文盲,除推行四年制义务教育外,还发起识字运动,即义务教育的“短期小学”,主要对象为10岁到16岁的失学儿童,每天上课两小时,限定认识1500字,一年毕业。同时积极主张派遣留学生出国深造,从1933年夏天开始,每年举办一届留英学生考试,连续举办九届,选拔培养了不少人才。

抗战爆发后,北方的大学和研究机构有的停办、有的紧缩,南下的专家学者生活发生困难。为了保护国家人才,朱家骅立刻安排人在云南大学、重庆大学、广西大学、四川大学、湖南大学等处分设讲座,为教授们安排教席。同时另设科学研究补助金,使青年科研人员能够继续从事研究工作。

战乱中,朱家骅不仅对学术研究人员加强保护,对国家文物同样珍爱有加。1937年11月在浙江省主席任上,正值杭州混乱,守土无计,局势危急之时,朱家骅得知存放在南京朝天宫的1万多箱故宫文物因经费不足而无法迁移,他立刻电呈蒋介石,请求蒋介石责成相关人员火速抢运西撤,无论如何要保住这批国宝珍品,运费可由中英庚子赔款董事会紧急垫付。蒋介石接电后,即令侍从室调集卡车帮助搬运,同时令交通部次长于飞鹏准备轮船,发动文教人员,将1万多箱文物抢运到后方,寄存在贵州安顺、四川乐山及峨眉三处,使一大批珍贵文物免于落入敌手,为国家保存了一批稀世珍宝。后国民党溃败逃往台湾,在朱家骅的指挥下,这批文物运往台湾,现珍存于台湾雾峰。

1943年2月,一位画家在敦煌千佛洞临摹壁画。这些壁画是一层一层画上去的,而这位画家则画一层后剥去一层,任其如此临摹下去,千佛洞里的北魏、唐、宋、元、明、清历代壁画将全部毁于一旦。有人将此事报告给朱家骅,朱家骅立刻写信给当地专员公署,请其立刻加以制止,使国家重宝得以保全。

发布于:天津市

上一篇:没有了

下一篇:没有了

Powered by 赌飞艇追定一个码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